浙江省城市湿地与区域变化研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2010年9月,依托杭州师范大学,携手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经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财政厅和浙江省发改委联合批复(浙财教[2010]230号,浙科发条[2010]197号)批准成立,是专门从事城市湿地研究的开放型科研机构。
重点实验室以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生态、地理、环境等多学科的交叉,从微观到宏观,系统、全面和多角度地研究湿地生态系统与区域变化。建设目标是发展遥感科学、地理科学、生态科学、林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湿地遥感为特色的新型卫星地学学科;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等高新技术为手段,通过多学科交叉,系统、全面和多角度、科学地研究全球变化和人为扰动影响下的湿地系统(尤其是城市湿地)生态过程,湿地修复的理论与技术,城市湿地变化的区域效应及其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为发展城市湿地科学,保护浙江省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管理服务,为浙江省生态文明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为区域社会和经济的规划和发展服务。
重点实验室目前有专职科研人员4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9人;拥有中国工程院共享院士1人;外籍院士1人(哥伦比亚院士);浙江省特聘专家、钱江学者1人;其他省级人才3人;实验室具有高级职称者19人。2019年8月,依托实验室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
重点实验室主要由以下三个研究方向:
1、传感网与遥感;开发湿地传感网系统,研究卫星-无人机-传感网的数据获取和分析方法,建立湿地立体监测体系。探索湿地光学和微波特性,发展和完善湿地遥感辐射传输模型。重点研究湿地多尺度参数反演,多源数据同化理论和方法。
2、湿地生态与效应;探索城市化影响下湿地形成、演化规律;研究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扰动下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湿地生物多样性变化等;明确湿地水循环规律及水文生态过程与作用机理;揭示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生态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与响应机理;重点研究湿地碳、氮循环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3、城市湿地变化与区域发展;研究湿地脆弱度和环境承载力,湿地演化及其动力机制。探索城市化对湿地格局、过程和功能的影响机理,特别是土地利用、大型城市工程建设影响下湿地的生态过程和效应;湿地生态系统对城市化的响应过程与机制,重点研究城市建设与湿地可持续利用模式。
重点实验室实验与办公场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拥有遥感地面卫星接收系统及遥感地面接收站,四旋翼无人机、无人船、多旋翼无人机遥感系统、成像光谱仪、高光谱成像仪、中红外光谱仪、野外便携式光谱仪、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计算机集群等主要仪器和专业设备,设备总值3052.41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设备总值1300.03万元,并建有遥感地面卫星接收站重点实验室目前已建成了地面遥感监测网络和遥感信息服务平台和杭州遥感综合实验场(余杭站、西溪站和杭州湾站);无人机低空遥感平台;湿地遥感监测和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卫星遥感地面延时接收处理系统等多级、多层次、多角度湿地遥感网立体监测体系。具备NOAA、MODIS、CHRPT 1B、风云等卫星数据的接收、处理和展示、服务、野外实时在线观测的能力。
至2021年底,科研立项200余项,总经费近9000余万元;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00余项;出版专著17部;获省部级各类科技成果奖2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12项;实现社会利税增长1亿余元,对外服务超3000余次。